第15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飂 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解釋】古時善于為士的人,細微深遠而通達,深遠得難以認識。正因為難以認識,只能勉強加以形容:謹慎啊,象冬天趟水過河,警惕啊,象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啊,象當客人,和藹啊,象冰將融化,樸質啊,象為雕琢的素材,空曠啊,象深山幽谷,渾厚啊,象江河的渾水,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換新。
第16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 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解釋】 盡量使心靈空虛到極點,堅守清凈。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盡管變化紛紛,最后都各自回到他的根本。返回根本叫做靜,也叫使命。使命叫做常,認識了常叫做明。不認識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認識了常才能寬容, 能寬容才能大公,能大公才能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釋】 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贊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看不起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么悠閑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第18章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解釋】 大道被廢棄了,才顯示出仁義。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
第19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解釋】 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 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了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滅。這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從屬:保持樸素,減少私欲。
第20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 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 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解釋】 拋棄學問才能免除憂患。應諾與阿斥,相差有多少?善良與丑惡,相差有多少?人們所怕的,就不能怕。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啊,還沒有個盡頭!眾人都興高采烈,好象參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臺眺望美景。唯獨我自己淡淡的無動于衷,好象還不會發笑的嬰兒。疲倦啊,象是無家可歸!
眾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啊!人們都是那么清醒,我卻混混迷迷,人們是那么精明,我卻什么也不知道。遼闊無邊啊,象大海,無盡無休啊,象大風。.眾人都有能耐, 唯獨我愚笨無能。我和人們都不一樣,是因為我以得了道為貴。
第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 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么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于此。
第22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 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解釋】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舊才能生新, 少取才有收獲,多取反而迷惑。因此圣人用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和模式。不固執己見,才能看的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 耀才顯得有功, 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說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話,怎么能是空話呢!真正能全部得到它。
第23章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 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解釋】 少說話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所以,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于人呢?所以凡是從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求德的就與德相同,求失的就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信任的, 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事情發生!
第24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解釋】 掂起腳跟是站不穩當的;故意跨大步是走不遠的;固執己見的是看不分明的;自以為是的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是顯不出功勞的;自高自大的是不能長久的。從道的觀點來看,應當說是剩飯贅瘤。誰都厭惡它, 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第25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讀〗
【解釋】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出生在天地之前。無聲啊,無形啊,不依靠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并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做逝去,逝去叫做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以大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