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讀了憲問篇第十四,原文:闕黨童子將命?;騿栔唬?ldquo;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意思是闕黨的一個童子來向孔子傳達信息。有人問孔子道:“這小孩是肯求上進的人嗎?孔子道:“我看見他大模大樣地坐在位上,又看見他同長輩并肩而行。這不是個肯求上進的人,只是一個急于求成的人。”
主題在有人問孔子,這個年輕人很不錯的吧?小小年紀就負了那么大的任務,來傳達命令,一定是個能求上進的人吧!孔子答得很妙,他沒有說這個意見不對,而只是說,我只看到他在這個位置上,擔任這個職務;同時我也只看到他在那位老前輩的旁邊走來走去,是個侍從或助手。我只看到這兩點,他有沒有學問,是不是人才,我不知道。如果認真講,他并不是求上進的,而是想盡辦法,找一個出頭的機會,并不是想在人生中求學問,職務上求經驗的人。
孔子這一番話,和這篇一開始的“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的話相呼應。這其中許多觀念連起來,就是任何時代中,求急進的很多。急進成功了,居于位就得到這個位置。不過從歷史上研究,全部二十五史,其中凡是少年得志的人,到了中年或晚年,都“其末之難矣”。最后結論是好的很少。所以年輕人,多經過一番挫折、一番磨煉、一番努力,到了中年上來,晚年成就比較多。這成就并不一定是官做得大,財發得多,而是在歷史、在人生有所交代的成就。歷史上的先生大人們都是如此,這就是與前期的困苦奮斗有關。如今社會浮躁,年輕人更容易有求急進的毛病,人的一生應該穩打穩扎,堅持學習,不斷充盈自己,.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