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篇》,一改《論語》慣用的記錄孔子與其子弟論答問對的形式,以古代圣王的告誡作結篇。這一大段文字,記述了從堯帝以來歷代先圣先王的遺訓,孔子對三代以來的美德善政作了高度概括,對有關治國安邦平天下的思想加以總結。
該篇十分簡潔精當地闡述了歷史和時代賦予政治家們的機遇、使命以及從政者必須承擔的責任、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是孔子從政治國理念的至高原則。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這是子張向孔子請教為官從政的要領。這里,孔子講了“五美四惡”,這是他政治主張的基本點,其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本”思想,比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反對“不教而殺”、“不戒視成”的暴虐之政。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德治、禮治社會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借鑒價值。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這一章,孔子再次向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這是君子立身處世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論語》一書最后一章談君子人格的內容,表明此書之側重點,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上至堯、舜、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下至孔子,都為百姓的吃飯、喪葬和祭祀,而將罪過多攬在自己身上,這便是三代之治,是賢明和天下為公的時代。寬厚、誠信、勤敏和秉公,可見是多么重要。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就應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就應學習的,因為它關乎-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這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取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