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過今天晨讀孔子的《陽貨篇》,我逐漸領悟到孔子的機智之處。
陽貨想要孔子為他所用,他知道孔子對“仁”的重視,所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陽貨其實是愛才之人,再壞的人當政,真正想治理好國家也需要人才輔助,陽貨也深諳此道。陽貨知道孔子對時間生命的珍惜,惜時如金,所以他第二招就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兩個問題都戳到孔子的痛點了。這個時候怎么辦?“諾,吾將仕矣。”(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但是孔子并不是說:“好吧,我會幫你的。”而是說:“我打算做官了。”這有什么不同?陽貨的目的本來就是拉攏孔子去幫他的,但是孔子也順水推舟打了一個太極:我打算從政。其實,孔子想表達的是他說可以做官,但是不一定是替陽貨做官。孔子周游列國,不就一直謀求能做官為老百姓謀福利嗎?有權才能改變世界,孔子一直都是想做官的,只是不愿意助紂為虐而已。哪里有賢君,孔子立馬就想從政。這樣回答也是孔子他的機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