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有濕垃圾處理設施1514處,日處理能力3700噸,不少老舊設施處理量都只有10~20噸。這些處理設施大多數工藝和處理規模沒辦法滿足要求。于是,上海開展了一輪新建及改造工作,新建改造一共有15個濕垃圾處置點。十三五期間計劃日處理量會達到7000噸。
濕垃圾占生活垃圾比例在50-60%,上海的日產生量在20000+噸。折算在12000噸+加上餐飲企業,企業餐廳等的餐廚垃圾。保守應該14000噸+。
即使全部按計劃完成,整體的處理缺口還是很大。所以未來還是至少一半的濕垃圾會和生活垃圾混合處理。
濕垃圾廠目前推薦運用的工藝是厭氧發酵15-30天,產生沼氣發電,固渣進焚燒廠焚燒。目前混合垃圾的工藝是垃圾坑發酵7天然后焚燒,產生熱能發電。兩者最終都是發電。濕垃圾比混合垃圾多一步厭氧發酵產沼氣。兩者資源化的產物都是電力,發電量差別多少我不清楚,但加上前端垃圾分類的投入和濕垃圾單獨收運的成本(上海垃圾焚燒成本200+元/噸,運輸成本300+元/噸),感覺算經濟賬肯定是不合算的。
濕垃圾的這種沼氣發電方式相比混合垃圾焚燒的環境收益體現哪里?對于居民的素質提高是正面作用還是負面作用?我們拭目以待。
毫無疑問,垃圾分類是一件造福全人類的事情,上海已經邁出了很大的一步。在不久的將來,2020年,垃圾分類將從上海推廣到全國很多城市,這其中也包括武漢,我們需要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