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戰略退卻》中闡述的"保存軍力,待機破敵"思想,為造價企業在白熱化投標競爭中提供了深刻的戰略啟示。當前建筑市場呈現出投標單位多、報價水平低、利潤率薄的顯著特征,造價企業需在盲目沖鋒與戰略收縮之間找到平衡點。
造價企業常陷入"低價中標"的惡性循環,為獲取市場份額不計成本報價,這種看似積極的進攻實則違背市場規律。低價競爭雖然中標率高,但最終因項目虧損導致現金流斷裂。這種以戰術勤奮掩蓋戰略失誤的做法,正是忽視戰略退卻重要性的典型例證。
戰略退卻在投標工作中的具體實踐,體現在三個維度:其一,建立項目篩選機制,對建設資金不到位、計價模式不合理、業主要求苛刻的項目主動放棄;其二,構建動態報價模型,當投標報價低于成本警戒線時及時止損;其三,實施技術儲備計劃,在投標淡季強化專業技術、全過程咨詢等核心競爭力培育。
這種戰略收縮絕非消極避戰,而是遵循市場規律的主動選擇。在行業利潤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造價企業應當像紅軍在反圍剿中創造戰機那樣,通過選擇性退卻積蓄專業勢能。當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時,那些在寒冬期堅持技術深耕、服務升級的企業,必將迎來新的戰略反攻機遇。造價咨詢行業的競爭,終究是專業深度與服務質量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