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系群眾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將“密切聯系群眾”作為根本政治立場和核心優勢,其歷史與現實意義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性質和宗旨的直接體現
1、階級基礎與人民屬性
黨的性質明確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先鋒隊”,階級性決定了黨必須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目標。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必須“爭取工人階級的大多數,發動農民群眾和城市貧民”,這與資產階級政黨的利益集團屬性形成鮮明對比。
2、宗旨的實踐化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習近平強調,這一宗旨要求黨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例如,紅軍不僅是武裝力量,更承擔著組織群眾、宣傳革命的任務,體現了服務宗旨與斗爭目標的統一。
二、歷史實踐中的群眾路線發展
1、革命時期:從群眾中汲取力量
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提出通過發動群眾破除舊秩序;延安時期確立“三大作風”,將“密切聯系群眾”列為黨的核心作風。
2、建設與改革時期:制度化與深化
新中國成立后,黨通過處理人民來信、傾聽訴求強化聯系;
習近平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指出,脫離群眾是“四大危險”之一,需通過整風鞏固執政根基。
三、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1、執政合法性的來源
習近平指出:“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黨的執政地位并非來自強制,而是源于群眾的歷史選擇。例如,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的行動被輿論評價為“代表老百姓的要求”,體現了民心向背的決定性作用。
2、組織原則與行動邏輯
資產階級政黨多代表特定階層利益,而中國共產黨以“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為根基,政策制定始終圍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論。
四、現實挑戰與應對路徑
當前,黨面臨“四風”問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的侵蝕,需通過以下措施鞏固群眾基礎:
制度化聯系機制:如基層調研、信訪制度優化;
教育與監督結合:借鑒延安整風經驗,推動自我凈化;
數字化轉型:利用技術手段拓寬民意表達渠道。
總結
“密切聯系群眾”既是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特征,也是其百年歷程中破解執政難題的關鍵。歷史經驗表明,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確保“安如泰山、堅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