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 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連續4句都是問孝,前兩句是答復權貴階層的,后兩句是答復普通老百姓的;前兩句明顯格局高一些,強調責任;后兩句樸實簡潔,強調義務,所謂君子上達,可見一斑。 “孝”是我們文化中的重要特征,孝為什么會被挑出來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呢?這可能與我們文化含蓄內斂,強調綿延傳承有關,因為孝有三個特征:一是普適性,人皆有父母,每個人都得面對孝這個事實;二是有感恩之意,父母于我們有生養之恩,但凡能體會到感恩與報答,忠誠就不難做到了,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也必然言而有信;三是傳承延續之需,人都有生老病死、強弱輪回這么個過程,不強調孝,老者安之從何說起?不強調孝,社會綿延發展又從何說起?這也是為什么孔夫子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儒學是從“孝悌”觀念出發來施行社會教化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愛可以說是發自本性的自然之愛,人在父母養育下長大,也自然產生對父母的愛敬之心。儒家昭示這種愛敬之心,顯發之,擴充之,強化之,使之形成一種根深柢固的觀念和情感。道德規范要求是自覺的、長久有效的信念,如果少時灌輸的思想和道德觀念,長成即拋置腦后,那就是教化的失敗。因而儒學始終抓住“孝”的觀念,把它貫徹于人的一生。“孝”的觀念牢固確立,可以幫助其他道德規范的確立,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遺,寄托著父母的殷殷期望,因而自愛自重,不辱沒父母,也就理所應當成為“孝”的準繩。如果人們說,虧得某人生了這樣的兒子,這就可謂大孝。反之,如果“事君不忠”、“蒞官不敬”、“朋友不信”、“戰陣無勇”等等,為父母帶來惡名,那就不能稱作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