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是由《易經》和《易傳》兩種不同性質的書所組成。《易經》大約形成于殷周之際,本為卜筮之書,屬于巫術文化范疇。《易傳》包括十翼,是對《易經》的一部解釋性的著作,大約于戰國末年經多人之手陸續寫成,就其思想內容的基本性質而言,則是一部哲學之書,與《易經》本文的那種卜筮巫術大異其趣。但是,在幾千年來的經學傳統中,向來是經傳不分,把《周易》看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認為《易經》的卜筮與《易傳》的哲學并不存在任何的矛盾,而是有機地結為一體,具有統一的性質。按照這種看法,《周易》中的卜筮經過哲學的改造,是一種哲學化了的卜筮,而不同于原始蒙昧的巫術,其中的哲學是在卜筮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用以趨吉避兇,指導人們的決策行為,而不同于那些單以理性認識為目的的較為純粹的哲學。
《易傳》反復強調,《周易》的陰陽哲學不僅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純粹理性的認識,而且與人們的決策管理活動緊密相連,具有強烈的實踐功能。《周易》這部書,其根本之點在于“極深而研幾”,教人深刻地掌握陰陽變化的客觀規律,用來指導主體的行為,使之達到隨機應變、應付自如的神化境界。當人們有所行動,有所作為,面對著復雜變幻的客觀形勢而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之際,只要向《周易》請教,就能得到滿意的回答。因而《周易》這部書把認識客觀規律和人們對這種規律的利用兩者結合起來,指導人們根據形勢的變化采取正確的決策。
關于《周易》的核心思想,《乾卦·彖傳》曾經做了經典的表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太和”即最高的和諧,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保合太和”即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斷地進行調控使之長久保持,來造就一種符合人所期望的萬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周易》的這個核心思想也叫做中和,易道貴中和,中和的實質性的內涵,可以歸結為陰陽協調,剛柔并濟,雙向互補,動態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續發展的內在的生機活力,總體上是從陰陽哲學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來。
《周易》是中外思想史上的一種絕無僅有的特殊現象,它的陰陽哲學是通過一套結構嚴密的象數符號系統表現出來的,是象數形式與義理內容的奇妙的結合。象指的是八卦的卦象,數指的是爻的奇偶。揲蓍生爻,就有了七、八、九、六奇偶之數,爻排列組合而成卦,就有了八卦與六十四卦的確定卦象。對于“初學者來說,首先應該對這套象數符號系統有所了解,然后才能進一步掌握其中的義理內容。其基本的符號為“ ”、“ ”,“ ”是陽爻,也叫剛爻,以奇數之九表示,“ ”是陰爻,也叫柔爻,以偶數之六表示。這兩個符號組合成八卦,有了卦名和卦形。為了便于初學,朱熹的《周易本義》載有《八卦取象歌》。而隨著朱熹的思想在宋元明代對韓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國國旗上也用八卦圖作為其國旗的組成部分,韓國貨幣上的人物圖像也是韓國朱熹理學傳播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