鳧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祝愿。
終其全篇幾乎都在歌頌公尸、祝福公尸,這么做的意義到底何在呢?在詩歌的最后,作者做出了解答——無有后艱。但凡體驗過生活的人,無不慨嘆生活之艱難,煩惱總是揮之不去,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是那個物產匱乏的年代,人們的生存更顯艱辛。這時,一絲樂觀的精神,一顆希望的種子,一個精神上的寄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通觀《假樂》一詩,除了對周王無以復加的贊美之外,也深蘊著殷切的希望。
末章緊接前文之辭,以寫實的手筆勾勒了行冠禮的活動場景。宣王禮待諸侯,宴飲群臣,其情融融,其意洽洽。“百辟卿士”沒有一個不愛戴他、不親近他的。“不解于位,民之攸墍”。使國民能安居樂業,不再流離失所,這就是對一個明君的最主要的要求。短短的一首詩,圍繞著“德、章、綱、位”贊美了年輕有為,能為天下綱紀的宣王,于有限的詞句內包容了無限的真情,美溢于辭,其味無窮。
泂酌:以日常事物,升華到國之大事。
民勞:《大雅·鳧鹥》《大雅·泂酌》兩篇也是復沓式結構。只是《大雅·民勞》詩篇幅要長得多,五章反覆申說,意味尤為深長,令人咀嚼不盡。
烝民:本詩對仲山甫的種種贊美,是具實的、現實的,然而也不排除其中有某些理想化的成分,包含著詩人所代表的這一階層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