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國人的心目中,稻盛和夫與“經營之圣”之間可以直接劃上等號。
1959年,27歲的他創立了京瓷,僅僅十年之后,京瓷躋身世界五百強;1989年,年過半百的他再次出馬,創辦第二電信(KDDI),于2007年進入世界五百強。時至今日,他都保持著一人創建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紀錄。
事業的高峰時期,他罹患胃癌,治療痊愈后皈依佛門。78歲又臨危受命,將瀕臨破產的日航扭虧為盈,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帶領日航做到行業第一。
他強大的精神力量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企業家,孫正義、馬云、張瑞敏、王石都對稻盛先生推崇備至。
就連季羨林先生都曾說:“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如今,稻盛和夫已經故去,如果說,他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遺產是什么的話,中乾人覺得,應該就是他的人生信條,也是對員工最經常講的話:
磨煉自己的靈魂,就要每天都特別認真地生活,每天都特別勤奮地工作。讓心靈變得美麗、優雅、充滿慈悲,這就是人生的目的。
他將這句信條進行了濃縮,用作他心靈自傳的書名——《特別認真地生活》。
回顧稻盛和夫的一生,不管是在松風會社工作期間,還是運營京瓷期間,亦或是患病退休期間,在每一段經歷中,他都時時刻刻踐行“特別認真的生活”這個信念。
在當下這個全球經濟都迎來不確定的時代,讀稻盛和夫的這本書,可謂正當其時。
?
全身心投入,找到工作的成就感
稻盛和夫在自傳《特別認真地生活》中寫道:幸運不會降臨到我的身上,從幼時起一直到今天,自己都不是一個受命運眷顧的人。
所以從青年時代起,他就抱著必須特別認真的態度處理每一件事情。
稻盛和夫自幼就身體不好,患上了當時被譽為絕癥的肺結核。因為體質羸弱,稻和盛夫總是經常苦悶地坐在家門口,那時候,他最常看到的身影,就是舅舅拉著板車的背影。
稻盛和夫的舅舅只是一個平凡人,甚至最開始只能拉著板車去街上賣菜,周圍的親戚好友都瞧不起他。
可舅舅并沒在意,而是靠著一年如一日的堅持,一點點從板車買賣做成了蔬菜鋪子,直到過世也經營得很順利。
舅舅的勤勞讓稻盛和夫難以忘懷,那時的他,就隱隱約約感覺到自己抓住了什么很重要的東西。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對那樣東西的認知也就越發清晰起來。
雖然肺結核沒能要了稻盛和夫的命,可是接下來的二十多年也是波折不斷,中學、大學、就職考試都一路落榜。
通過導師的幫忙,在經濟蕭條下,稻盛和夫才好不容易才進了日本松風會社。一進會社,稻盛和夫就后悔了,因為這個公司不僅陳舊破爛,還經常拖欠工資。
同期進來的伙伴,沒有熬多久都陸續走了,稻盛和夫原本也想走,可是遠在家鄉的哥哥不予支持。
就這樣,稻盛和夫沒有辦法,只能被迫接受當下的現實,留在了這個京都快垮掉的小會社中。
這時稻盛和夫想到了舅舅。舅舅沒學問,不懂經營,進不了大城市的公司,更不可能喜歡每天拉著比他個頭還高的蔬菜千里迢迢送去市場賣,可舅舅還是能堅持做下去,為的不是什么愛好,也沒有余地挑三揀四,最簡單粗暴的答案就是:為了生存
既然,當下的情況無力改變,那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的想法,要想方設法喜歡上當前的工作,除了適當的心理建設外,更重要的就是全身心投入地做起來。
想通了這些之后,稻盛和夫的心也安定了下來,頂著被罷工要工資的同事們辱罵孤立的壓力,稻盛和夫干脆把鍋碗瓢盆都搬進研究室,從清晨到深夜,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產品研究中。
全身心認真的投入,是“良性循環”的開始。
工友們都罵他是“公司的走狗”,他充耳不聞,一心一意只想著怎么快點做出東西來。
在沒日沒夜的努力下,終于有一天,他開發出了一種被稱為“優質型絕緣材料”的新型陶瓷材料,這一突破,讓瀕臨破產的松風會社收獲了大量訂單,并借此起死回生。
這次的成功是他人生第一次,以一人之力挽救一會社于危亡,這次成功所帶來的成就感,足以讓27歲的稻和盛夫感慨并堅信一個事實:一個種子哪怕是落在了石頭縫,只要有一點土壤就會拼命生根發芽開花。
無論植物還是動物,他們都在嚴酷的條件下拼命生存,馬虎懶惰不負責任的動植物并不存在,我們人類生存于世,也必須認認真真,竭盡全力生活!
帶著這種對于生命敬畏之心,稻和盛夫早早就下定了要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他都要竭盡全力。
投入認真的研究,讓稻盛和夫從所有的煩惱和憂愁中解放出來,他想如果是真的跳槽到一家好公司,可能還是會發牢騷,度過一個無聊無趣的人生。再或者有幸在一個環境適宜的單位工作,那他就不可能不顧一切,全身心埋頭研究。
在《特別認真地生活》中稻盛和夫說道,每個人都經歷過嚴酷的處境,他也曾想從逆境中逃出去,卻無處投奔,實在不得已才一頭扎進工作中去。
不過回過頭來想,當時的苦難和困境,正是生活賜予他最大的幸運。
?
越是逆境,越要特別認真的生活
京瓷創立之初,當時的日本處在一個“沒有方向的時代”。
稻盛和夫對公司經營還不是很了解,但他滿腦子只想一件事,就是怎么把眼前的工作做好。要讓“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的基礎,就是“特別認真地工作”。
京瓷公司發源地,一間租來的宮木機電的倉庫。
盡管遭遇了各種各樣的艱苦,京瓷依然不斷地發展。正當事業迅速擴大的時候,石油危機突然沖擊了日本,京瓷也收到了嚴重的打擊,訂單銳減。當時各行各業都在裁減人員,或讓員工回家待崗,京瓷內部也出現了很多富余人員。
石油危機,訂單減少了七成,只剩下三成的工作,如果還讓之前那么多的員工來做,現場的氣氛就會很松弛。
為了保證現場的緊張感,稻盛和夫果斷地將多出的七成員工調離現場。借這個機會把公司弄得干干凈凈——工廠內部大掃除,整理整頓,拔除周邊的雜草,整修花壇,清理水溝里的污泥。
員工們雖然心懷不安,但還是默默地干活。下雨天不能室外作業,大家就集中在會議室,學習“京瓷哲學”,圍繞經營思想、人生態度等,召開學習會,討論稻盛和夫歸納的理論,進行各方面的努力和提高。
即使在形勢嚴峻的經濟蕭條中,稻盛和夫也一直把“追求全體員工物、心兩面的幸福”作為經營的大義。
每位員工也在對公司全面信任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努力。京瓷基于扎實的會計原則,在平時有足夠資金儲備的情況下,危機下沒有解雇任何一名員工,并順利度過了長期的蕭條。
經濟蕭條對企業而言是最困難的考驗之一,但稻盛和夫反而提出“蕭條正是企業發展的良機”這一觀點。
事實上,稻盛和夫把每次的經濟蕭條都當作動力,促進了公司的成長發展。在石油危機中也一樣。在訂單減少、生產下降時,全力進行技術開發,全員展開營銷活動,并致力削減各方面的經費,把蕭條當作飛躍的跳臺。
在經濟蕭條中,一般的企業常常被消極的氣氛所支配,經營者和員工低著頭,坐等蕭條之風刮過去。
稻盛和夫認為,正因為蕭條,努力才更有意義。在周圍一片悲觀的氣氛中孤軍奮戰,持續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這樣做的企業,在形勢好轉時,與一般企業就會拉開很大的距離。
磨練靈魂,最重要的是過好每個當下
中年的稻盛和夫在一次身體檢查中,確診胃癌,聽到醫生的通知,他沒事人似的,繼續搭乘新干線到本州島完成了一次演講,還跟學員喝了點酒、交流意見,直到深夜才回家,和平常一樣上床休息睡覺。
他在自傳中寫到當時的心境:人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外部環境的、身體上的、心理上的,你逃是逃不掉的,躲是躲不了的,那還不如積極地應對,坦然地接受,一旦你的情緒從消極轉為積極,你的身體就會接受積極的信號,調動全身的力量去面對困難。
之后,他進行了手術,痊愈后,他宣布退休,出家修行。退休時,他把個人股份全部捐獻給了員工。
“出家修行之后,希望你回歸世俗社會,把佛陀的教誨運用到實業界,為社會做貢獻,這是你這個人的本分,也是佛道。”這是擔雪法師對稻盛和夫說的話,稻盛和夫遵照他的教誨,在忙于雜務之間,積極參與了很多社會貢獻活動。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雖然獲得了物質上的富裕,卻感受不到精神上的富裕,許多人似乎迷失了自己的人生目的,正因為如此,稻盛和夫認為,現在我們必須直面“人為什么活著”這一根本性的問題。
不知滿足,無限度地擴展欲望,追逐財產、地位和名譽,這是人的本性。但這類東西無論占有多少也不會滿足,而且不可能帶往另一個世界。
而不會消滅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靈魂”。如果是這樣,那么帶著“比出生時略為美好、略為高貴的靈魂死去”,這是稻盛和夫認為的人生的目的。
那么為了磨練靈魂,具體應該怎么做呢?他認為,沒有必要進行特別的修煉,重要的是過好每個當下——每天都必須特別認真地生活。
正如稻盛和夫在自傳《特別認真地生活》中寫道: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采取真摯的、冠以“特別”二字的認真態度,這種持續不懈的努力才能讓人生好轉,才能培育高尚的人格,才能把與生俱來的靈魂磨練得更加美麗。
在過去的十幾年間,稻盛和夫的思想給很多企業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運用到自身企業的發展和管理之中。他的經營哲學,也深刻影響了曹德旺、馬云、張瑞敏、任正非、雷軍、張一鳴、王興等一批中國企業家。
被稱為“中關村勞模”的雷軍,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他曾感嘆:我可能無意中使用了稻盛和夫所說的“世界上最高明的經營訣竅——拼命認真地工作”。2017年,他在公司年會上曾談到,“我可能無意之中使用了世界上最高明的經營訣竅,就是拼命地認真地工作。稻盛和夫講了很多理念,我看完發現,跟小米講的是驚人一致。小米講的價值觀是兩個詞:真誠與熱愛。他們講的三個詞:愛、真誠與和諧。包括透明經營——就是公司里所有的經營都是透明的——等等理念,跟小米的實踐非常吻合”。
海爾集團CEO張瑞敏感慨:我們如果早一天認識稻盛先生,海爾會發展得更快!
2010年,李書福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提到,他最欣賞的一個商界偶像就是稻盛和夫。“最近這一年多,我覺得日本的稻盛和夫真是一個楷模。他的制高點就是講道德。這是很重要的,離開了道德什么都干不成。但是你原來企業規模小的時候,這方面還不是很強烈,企業到一定程度,就是靠道德來制約。”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也是稻盛和夫的推崇者之一。他曾3次拜訪稻盛和夫,一起交流企業的經營之道,并且在2008、2014和2019年成功完成了阿里巴巴的三次戰略轉型升級。
2008年10月28日,在京都的日本京瓷公司總部會議室,馬云和稻盛和夫做了一次對話,探討企業與人性的話題:企業與人性的關系,人的本質是什么,企業發展到最后到底為了什么?
2014年6月,在阿里巴巴太極禪苑,馬云和稻盛進行了五個小時的對話,內容關于企業經營的本質和企業哲學的探究。2020年,馬云還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一篇文章《把蕭條當作再發展的飛躍臺》,供阿里員工學習。
“我對稻盛先生的思想、哲學、觀點尤為贊賞。我認為,中國企業在管理中間,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思想和文化基礎。”馬云表示。
任正非對稻盛和夫也是多有推崇。
管理專家王育琨的個人回憶錄中曾提到:2014年任正非到北京出差,兩人在貴賓樓飯店喝下午茶時談起稻盛和夫,任正非認為,“稻盛和夫做的精美陶瓷,不是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陶瓷,而是電子陶瓷等功能陶瓷,他已在引領一場實實在在的新材料革命,并將極大地推動通信業和互聯網的發展。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精進,做到了全球第一,我們只有追隨的份兒。我們華為擁有全球一流的數學家,但他擁有全球一流的化學家與物理學家,我們趕不上他。”
除了對稻盛和夫成就的贊賞,任正非也深受其利他哲學的影響。任正非稱,“稻盛和夫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傳奇人物,也是日本戰后經濟奇跡的締造者和重要的見證者之一,成就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商海經歷浮沉的稻盛和夫即使在最忙碌的時刻,也沒有忘記心靈的追求。他一直在潛心研究哲學與宗教,始終都在追問一個終極問題——作為人,何為正確?稻盛和夫哲學的根本就是敬天愛人,自利利他,這不僅是他的人生哲學,也是他經營哲學的根本。”
任正非在華為踐行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以及創業早期就推行的全員持股計劃,都是受稻盛和夫利他哲學的影響。
2014年,美團創始人王興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坦言:稻盛和夫在幾個不同行業都干到了世界500強,那是一個高度。實事求是來講,王石很牛,張瑞敏很牛,但可能跟稻盛和夫比還是有差別的。
在多次采訪中,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也提及其受稻盛和夫的《活法》影響至深,也信奉“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人物》雜志在《張一鳴:人機進化論》這篇報道中曾提及:2009年,26歲的張一鳴想知道成功可不可以復制,他問王興,有沒有人同時做成兩家世界500強公司?王興給他推薦了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張一鳴在地攤上買了一本稻盛和夫的《活法》,書上說,人活著為了什么?是修煉自己的靈魂。張一鳴一開始覺得這說法太虛了,直到看到中間,稻盛和夫認為努力工作、精進是一種修煉方式,他才感到由衷認同。
正是因為每一天的全情投入,張一鳴才有了如稻盛一樣的深刻領悟:“什么是勢利?勢利就是只對表面現狀的附和,不能超越現在,去想象還未發生的如果。”“我們的預期就是不斷想,不斷試,想辦法突破。”
旅日作家毛丹青今日在其微博上說,20多年前他曾經當面受教,稻盛和夫跟他說:“人是往死亡而活著的,人老了就要為死亡做準備,我已經把事業交給了下一代接班人,自己能做的大概只是為了美麗的死亡而準備。”
90歲已是“鮐背之年”,這一天對稻盛和夫來說終會到來,但他留給世人的精神財富不會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