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公司晨讀了詩經的“桑扈”,原文為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之屏之翰,百辟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這是一首樂歌。首兩章均以“交交桑扈”起興,這是《詩經》作品常見的一種表現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以一種淺近的自然物象,引出全詩所要記敘的事件或抒發的感情。在起興的物象和表達的內容之間盡管沒有什么必然的直接聯系,但兩者往往會在某一方面具有內在的通融性,從而使人在不可言傳中獲得聯想和意會的妙趣。如這首詩起興中歡然鳴叫的青雀,光彩明亮的羽毛,就為以下陳述宴飲營造了一種明快歡樂的氣氛,仿佛自然界的青雀與宴飲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作用的心理感應。這種表現手法的運用,大大加強了作品的生動性。從內容來看,這首助興的勸飲樂歌還真有點政治色彩。它上來便指出君子的快樂,是來自上天所賜的福祿;接著又強調君子也就是與會諸侯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前兩章的述寫在先揚中已暗伏后抑的因素,所以后兩章即在此基礎上向與飲者提出“不戢不難”和“彼交匪敖”的要求。應該說這種勸說是很尖銳也很嚴厲的,但由于前面“之屏之翰,百辟為憲”的鋪墊,和后面“萬福來求”的激勵,使之顯得從容不迫、合情合理,所以也就更具有理性和感情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