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時代性
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性。時代是思想之母。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理論,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新時代是這一思想的鮮明標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同時我們也面臨新目標、新變局、新難題、新考驗: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要用10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現代化路程,這種轉變不但速度、規模超乎尋常,變化的廣度、深度和難度也超乎尋常。我國正處在從大國走向強國的關鍵時期,外部環境更加復雜,一些國家和國際勢力對我們的阻遏、憂懼、施壓有所增大,這是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世界進入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如何在亂局中保持定力、在變局中抓住機遇,對我們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而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風險”更需要我們時刻警醒面對。時代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必須作出新的回答。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之問的科學理論,這一思想在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思考和把握黨和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中應運而生,在不斷破解難題、應對風險和挑戰,朝著夢想不斷奮進的新實踐中順勢而成,彰顯了輝煌的時代風采。
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性。實踐是理論之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成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被忽視、淡化、削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發展觀念不正確、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制約發展活力和社會活力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司法不公問題嚴重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社會思想輿論環境中的混亂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人民軍隊中一度存在的不良政治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我國在國際力量對比中面臨的不利狀況得到明顯改變;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管黨治黨“寬松軟”的狀況得到明顯改變,等等。這些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取得,根本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彰顯了這一思想的實踐特色和指導實踐、推動實踐的偉力。通過對歷史性成就和變革的理解把握,我們更加能深切地感到,在當代中國,只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沒有別的什么思想能夠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問題。
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性、科學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思想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突出貢獻就在于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并且根據新的實踐對經濟、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統一戰線、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作出理論分析和政策指導。
二、學習協同抓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
在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且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一樣,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對內蒙古來說,黃河“幾字彎”天下聞名,只有將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有機統一起來,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沿黃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構建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對于沿黃地區實現生態與經濟疊加共生、互促共進,再造區域發展新優勢、持續增長新動能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推動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意義重大
沿黃經濟帶既是內蒙古的經濟核心區、最強引領帶動區,也是礦產資源型產業集中集聚區、多元文化相融交匯區、民族團結的代表區、生態環境脆弱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和劣勢都十分明顯。打造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讓沿黃經濟加快生態化、綠色化轉型,在高質量發展中推進高水平保護,在高水平保護中促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一是順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不管從經濟體量看,還是產業結構看,沿黃地區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都將對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起決定性和主導性作用。可以說,我區已經走到了“經濟轉型看沿黃”的關鍵時期。2018年,以呼包鄂為主的沿黃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區65%,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占49%,集中了全區85%以上的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型工業,重化工業增加值占自治區全部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同時,沿黃地區是我區生態最脆弱,土壤沙漠化、荒漠化、鹽堿化等面積最大,水污染最重、水資源最短缺的地區。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區強調:生態環境問題說到底是發展問題。以生態優先,促進經濟綠色發展已經是沿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構建生態型經濟體系已是大勢所趨和迫切之舉。文化旅游業是典型的綠色產業、生態型經濟,構建沿黃文化旅游生態走廊,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文旅經濟的重要支撐,讓文旅經濟成為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不竭動力。特別是,文化旅游產業是公認的綜合性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大、涉及面寬、拉動力強、“一業興、百業旺”乘數效應明顯的特點和優勢,既可以帶動數百個文旅及相關綠色產業發展,也可以有效引導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向沿黃地區聚集,促進傳統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和新興綠色產業加快發展,進而實現文旅產業“一業興”,帶動區域綠色經濟“百業旺”。
二是構建生態文明的現實選擇。黃河是內蒙古中西部各盟市主要的水源地和重要的濕地生態功能區,沿黃地區生態脆弱,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同時,除阿拉善盟外,沿黃其他5個盟市都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推動沿黃經濟綠色化轉型,發展生態型經濟,已經成為沿黃經濟帶轉型發展的政策扶持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推動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既是強化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建設“母親河”,讓黃河“幾”字彎岸綠水美,像“母親”一樣,成為持久哺育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又是將“綠水青山”的優美生態環境轉化成“金山銀山”的大發展,形成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
三是凝聚沿黃各盟市發展合力的重要舉措。過去幾十年,主要由于礦產資源分布不均衡,使沿黃各盟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呼包鄂三市GDP和財政收入均占沿黃六盟市86%以上。與礦產資源相比,沿黃各盟市都擁有相對均衡、富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推動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構建生態型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既能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調動各盟市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差異化、特色化發展,又能整合沿黃各盟市生態和文旅產業的要素資源,統一規劃、協同發展,避免產業雷同、重復建設、同質化競爭,減少內耗,凝聚強大的發展合力,在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中,形成你追我趕、你缺我補、你優我特的競相發展局面。
四是滿足消費升級的客觀需要。隨著人民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的提升,追求生態、綠色、時尚、健康等已經成為消費升級的趨勢和主流。推動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構建綠色、時尚、健康的生態型文化旅游產業體系,應成為沿黃經濟帶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選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向。尤其是,文化旅游業是第一大服務業,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也是帶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的重要產業。據有關數據統計,文化旅游接待人數每增加50人次,可帶動直接就業崗位1個、間接就業崗位5-8個,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2018年沿黃各盟市接待游客近1億人次,并且每年仍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每年可新增直接就業崗位超過20萬個,新增間接就業崗位超過100萬個。
五是呵護“模范自治區”榮譽稱號的支撐保障。黃河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我區各族人民長期交流交往、文化融合互認、共同發展的“民族河”。黃河文化源遠流長,是蒙漢等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民族融合的實踐證明: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推動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強化生態與經濟協同共進,既是有力帶動各族人民共同就業創業、共同脫貧致富,形成物質利益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更是通過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弘揚蒙漢“天人合一”等生態文明思想,促進文化深度交融和深層次認同,形成文化融合認同的精神利益共同體的有效途徑,高質量推動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共同呵護“模范自治區”這一光榮稱號。
(二)推動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比較優勢明顯
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生態類型和自然組合優勢等都非常明顯,具備打造文化旅游生態走廊所需的集中配套、統籌建好、大力推進的基本條件,也有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良好的發展基礎和發展潛力。
一是文旅資源富集優質。沿黃經濟帶地域廣闊,生態類型多樣,人文歷史悠久,不僅有廣闊美麗的大草原、碧波浩蕩的大河湖、金色神奇的大沙漠、色彩斑斕的大農田、風情各異的大邊境等獨特壯美的自然風光,還有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韻味獨特的游牧文化、魅力無窮的草原文化、博大精深農耕文化、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承接古今的絲路文化,以及西口文化、戍邊文化、和親文化、古人類文化等文化元素異彩紛呈。沿黃各盟市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富集、類型齊全。如,按照國家《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標準衡量,全國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分為8種主類、34種亞類、181種基本類;沿黃各盟市基本都具備8大主類、70%以上的亞類、近一半左右的基本類。特別是,沿黃文旅資源具有鮮明的多樣性、典型的代表性和良好的組合性,其中很多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同類資源中都是“最字號”“源字號”“獨字號”。
二是生態治理力度較大。沿黃經濟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退耕還林、生態補獎、退牧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及城鄉綠化等國家和自治區大型生態工程都在該區域長期實施,生態治理經驗和技術成熟,生態治理成效明顯,已經取得的庫布齊治沙經驗,受到世界公認,并得到示范推廣。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深入實施,沿黃盟市國家級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的加快推進,以及黃河生態大保護戰略的實施,沿黃生態保護治理力度將不斷加大,生態功能優勢將更加凸顯。
三是產業基礎較好。沿黃地區經濟實力雄厚,產業集中集聚、配套能力較強,是自治區推動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經濟基礎最好、支撐保障能力最強的地區。特別是,除相關產業發展外,沿黃地區文化旅游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自身的基礎條件和產業支撐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2018年,僅呼包鄂三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的55%以上;自治區約60%的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集中在呼包鄂三市。2018年,沿黃六盟市實現旅游收入2260.7億元,同比增長19.9%,高于自治區平均增速3.3個百分點。特別是,阿拉善、巴彥淖爾和烏海整體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盟市,依托優質特色的旅游資源,旅游收入增速分別高于自治區平均水平22.4、5.2和1個百分點。
四是市場需求旺盛。隨著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加快改善,文化旅游由過去少數人的奢侈消費已經轉變為大眾常態消費??傮w上,文化旅游市場需求將持續較快增加,只要有好的項目、好的產品、好的服務,文化旅游市場將在較長時期保持旺盛需求。國內市場看,2018年國內游客達到55.4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達到6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國內旅游將超過65億人次,成為全球第一旅游大國。我區市場看,十八大以來,我區接待游客年均增長20%以上,完成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5%以上,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我區其他主導產業的增速,成為經濟增長的突出亮點??梢灶A見,隨著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文化旅游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五是政策扶持有力。國家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建設和文化旅游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將中華文化提升到“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的高度進行具體闡述,并把“發展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產業體系的龍頭和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加以重視和扶持。同時,國家和自治區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政府機構改革,完成了部門整合、業務融合、資源共享,為文化旅游業一體打造、相互提升、加快發展打通了制度壁壘。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515戰略”,大力推進廁所革命、鄉村旅游、旅游外交、文明旅游、全域旅游、旅游+等一系列重點舉措,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自治區李紀恒書記和布小林主席都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專題部署,并且專門出臺了多項扶持發展文化旅游業的政策舉措,積極通過專項資金、地方債、文化和旅游產業基金、組建旅游投資集團等方式,加大對文化旅游業的資金投入。
(三)幾點思考和構想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推動黃河流域大保護,生態型經濟快發展為目標,加快構建“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
一是將“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構建成世界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生態集聚區。沿黃河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全長830多公里,覆蓋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旅游走廊最長,覆蓋面積最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綜合性自然資源組合最好,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口文化、河套文化、敕勒川文化、蒙古族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其他少數民族和各類宗教文化最集聚的地區。通過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用世界級眼光和國際視野,堅持生態文明的思想理念和文化、旅游產業深度挖掘、一體規劃、一體建設、有機融合的原則,打造全球最大、最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集聚區,實現文化旅游業綠色化、高質量轉型發展和更廣闊的市場拓展。
二是將“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構建成國家生態文明和文化旅游區域協同發展引領區。針對區域協同發展既是國家整體布局的戰略導向,也是我區推動集中集聚集約發展,打造呼包鄂區域經濟增長帶動極的努力方向。通過整體統籌、資源互補、共建共享、差異發展的沿黃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在生態環境和文化旅游等相對較小的范圍和領域,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和部門藩籬,推動生態文明共建、文旅資源要素整合、各盟市聯合、文旅產業融合、相關部門配合,實現生態環境和文化旅游區域協同發展的“點上突破”,引領帶動呼包鄂等盟市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區域協同發展方面,更有質量、更有效率地“面上開花”,構建國家以“生態—文旅”區域協同為突破,帶動更多領域區域協同發展的引領區。
三是將“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構建成自治區文化旅游生態深度融合示范區。文化、旅游、生態具有天然的耦合性,這也決定了三者具有很強的融合性。針對我區文化、旅游和生態長期存在規劃不一、布局分散、融合不足、互補提升不夠等制約,迫切需要符合內蒙古區情實際的好經驗、好做法,進行示范引領。通過沿黃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文化與旅游在體制機制、政策法規、節慶活動、產業產品、思想感情等各方面、各領域深度融合,形成思想認同、規劃統一、目標一致、政策配套、協同發展的共同體意識,有效促進文旅生態資源要素自由流動組合,文旅產業協作整合,探索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文化旅游生態深度融合發展經驗,向全區示范推廣。
四是將“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構建成“文化旅游生態+”多元融合試驗區。文化旅游是綜合性產業,與其他產業和領域具有廣泛的融合性。產業相互融合的過程,就是相互“賦能”的過程,也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的過程。通過沿黃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文化+”、“旅游+”、“生態+”及“文化旅游生態+”等多元融合發展。全面構建文化旅游業、生態產業與其他產業、領域等多元融合發展的試驗區,為全區文旅生態產業產品創新、功能創新、發展方式創新等提供借鑒。
五是將“沿黃經濟帶文化旅游生態走廊”構建成中俄蒙經濟走廊文化旅游生態發展展示區。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文化交流與旅游則是增強人們相互親近、理解信任的最好方式。沿黃地區作為“一帶一路”和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重要節點,通過沿黃文化旅游生態走廊建設,深化“一帶一路”文化旅游國際合作,推動中俄、中蒙等文化交流與跨境旅游合作區建設,共同開發文化旅游產品和線路,加快與國際文化旅游服務標準接軌,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國際化水平。通過特色化打造、國際化包裝,構建“一帶一路”和中俄蒙經濟走廊“生態-文旅”發展展示區,進一步提升地區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