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深深地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建設生態文明,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們還看到,黨的十九大報告全文三萬多字,200多次提到 “人民”,3次強調 “人的全面發展”,4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對未來的戰略擘畫中,處處透著 “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長。正所謂民生工程就是暖心工程,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連著黨心,民生做好了,全體人民獲得感增強了,自然夯實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根基”。我們必須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在這個偉大的時代,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我們要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充分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