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2
3. 為什么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決定》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這一重要論斷集中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緊緊圍繞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這突出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顯著提高。治國必先治黨,強國必先強黨。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一個時期以來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等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果斷作出全面從嚴治黨戰略部署,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習近平總書記突出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明確要求全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這些年來,在“四個全面”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過程中,黨的領導制度和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完善,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不斷增強,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鞏固,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明顯加強。全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黨的紀律特別是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更加嚴明,黨風政風明顯好轉,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全方位、開創性的重大突破,很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全黨全社會發展活力和創新活力空前增強。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更大決心和力度持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緊緊圍繞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緊緊圍繞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這些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改革的領域之寬、舉措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三,全面依法治國邁出重大步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完善。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取得明顯階段性成效。順利完成憲法修改,憲法實施和監督制度進一步健全;重點領域立法得到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加快;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進一步健全,司法公信力持續提高;積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堅持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有機結合,有效實現全面從嚴治黨與全面依法治國的銜接和協調。
總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領導人民全面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的進程中,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協同發力,在扎實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有效推動黨和國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黨治國理政的經驗日益豐富。這也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體現。
4. 如何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開創性、歷史性的“兩大奇跡”,不僅被國內外廣泛認同,而且成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執政成就和國家治理成效的重大標志,成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的生動體現。經濟快速發展奇跡主要體現在: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發展,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一是經濟總量大幅躍升。1952-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679.1億元躍升至90.03萬億元,實際增長174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提高到6.46萬元,實際增長70倍。二是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農業基礎作用不斷加強,工業主導地位持續提升,服務業支撐效應日益突出,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50.5%、20.8%、28.7%轉變為2018年的72%、40.7%、52.2%。是基礎設施建設成就斐然。2018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13.2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5倍,其中高速鐵路里程達3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以上;公路里程達485萬公里,比1949年增長59倍,其中高速公路達14.3萬公里;光纜線路達4358萬公里,移動寬帶用戶達13.1億戶;能源生產總量達37.7億噸標準煤,比1949年增長157.8倍。四是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2018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59.6%,比1978年提高41.7個百分點。農村貧困人口(按照2010年貧困標準)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8年的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由97.5%下降至17%,我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區域發展新空間不斷拓展。五是對外開放成效突出。貨物進出口總額已從1950年的113億美元躍升到2018年的4.6萬億美元;1979-2018年,全國累計吸引非金融類外商直接投資20343億美元;2018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1205億美元,比2003年增長41.3倍。
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并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國和來源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18%左右,近幾年來高達30%左右。
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主要體現在: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既經歷了巨大的經濟社會變遷,也經受了不少重大考驗。改革開放之前,經受了抗美援朝戰爭、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河北唐山、豐南地區強烈地震等重大考驗。改革開放之后,又經受了1989年國內政治風波、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特大洪災、1990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2003年非典重大疫情、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考驗。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奮斗,我們黨和國家不但勝利渡過了這些難關,而且有力鞏固了人民政權、持續保持了國家政治和社會大局穩定,并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一系列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的外部環境,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美國對我國發起貿易戰等一系列深刻變化,面對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迎難而上、開拓進取,繼續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全國到處呈現一派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的景象。這同世界上一些國家社會分裂不斷加劇甚至造成嚴重的政治動蕩,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加強社會治理、形成良好社會秩序,為社會長期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人民生活順利實現從貧困到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8年,我國就業人數達7.8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9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228元,比1949年實際增長59.2倍。通過持續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現在我國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我們黨領導人民實現的這開創性、歷史性的“兩大奇跡”充分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持社會長期穩定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造福全國各族人民、深得全國各族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