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鄉黨篇 1
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庭,便便言,唯謹爾。
【評析】
好刀要用在刀刃上,知識要用在最合適的地方。有些時候,不是我們學得東西沒有用,而是我們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就好比,將軍的時間和才華應用在戰場指揮_上,而不是在廚房里面炒菜。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評析】
這章描述了孔子在鄉黨、宗廟、朝廷等不同的場所與不同的人談話時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神態。和鄉里鄰居相處時溫和恭敬,而在重要的國事場所則莊嚴、鄭重,對不同的人都能尊重而又恰到好處。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評析】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其中,熱情友好就是我們中國式的待客之道。孔子早在《學而篇》中就曾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人的待客之道,并不只是停留在“樂”的情感表現上,也體現在待客行為的“禮”上。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評析】
在參加朝會的時候,自從入公門開始的整個過程中,孔子一直都保持著恭敬而又謹慎的姿態,不敢有任何的懈怠和不敬。從文字記載來看,孔子的動作、行為、語言、姿態,無不嚴格遵守相關禮制,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充滿了莊重敬畏的情感。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評析】
以上這五章,集中記載了孔子在朝、在鄉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待不同的人,往往容貌、神態、言行都不同。他在家鄉時,給人的印象是謙遜、和善的老實人;他在朝廷上,則態度恭敬而有威儀,不卑不亢,敢于講話,他在國君面前,溫和恭順,局促不安,莊重嚴肅又誠惶誠恐。所有這些,為人們深入研究孔子,提供了具體的資料。
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評析】
從古代禮儀的角度看,著裝并不是穿衣那么簡單。它是人們根據自身的修養、閱歷、審美標準以及自身特點等,視環境、時間、場合、目的的不同,對自己所穿著的服飾做出的搭配組合。因此說,著裝也是很有講究的。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評析】
此章記述了孔子齋戒前沐浴時的衣著和齋戒期間的生活,這些細節都表明了孔子嚴謹、守禮、誠敬的生活態度。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評析】
孔子很注重飲食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健康養生,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飲食原則。事實證明,他所提出的原則都是合理的,并且十分有效。這也表現出了孔子對人生的熱愛,以及對健康的珍視。而且,孔子所遵守的原則或習慣,與現代我們所講的衛生觀念極為相符,禮中有理。這樣的飲食很講究,也很健康。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評析】
以上4章里,記述了孔子的衣著和飲食習慣。孔子對“禮”的遵循,不僅表現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面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在衣著方面。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且對于食物,有八種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食不語,寢不言。
【評析】
孔子有一套正確的保健原則,而且能持之以恒。他非常熱愛生命,在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能活到七十三歲高齡,說明他的養生之道是相當高明的。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評析】
這章說明孔子在祭祀活動中嚴肅認真的態度。
席不正,不坐。
【評析】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室內設施比較簡陋。當時沒有凳子、沙發之類的家具,不管是主人還是客人,全部都是席地而坐,像宴飲、座談等都是坐在席子上進行的。即便是如此,古人在坐席方面仍有嚴格的禮儀。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評析】
尊老敬老,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孔子對這一美德的傳承和發揚,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本來他的身份,在眾人中是頗高的,但他依然重視鄉人飲酒的禮數,不敢逾越規矩走在老年人前面。
譯文
孔子在家鄉時,非常恭順溫和,好似不會說話的樣子。但他在宗廟里、朝廷上,說話卻明白暢達,只是說得很謹慎。
上朝的時候,國君還沒有到來,孔子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國君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但是儀態又安祥適度。
國君召孔子去接待賓客,他的面色莊重矜持,步伐輕快。向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向左向右拱手,衣裳隨之前后擺動,卻顯得整齊。快步向前時,好像鳥兒舒展開了翅膀。賓客告退了,他一定向君王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
孔子走進朝堂的大門,顯出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他不站在門的中間,進門時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臉色變得莊重起來,腳步也快起來,說話的聲音低微得像氣力不足似的。他提起衣服的下擺走上堂去,顯得小心謹慎,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走出來,下了一級臺階,面色舒展,怡然和樂。走完了臺階,快步向前,姿態好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是恭敬而謹慎的樣子。
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行聘問禮時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拿不動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向下放圭時好像在交給別人。神色莊重,戰戰兢兢;腳步緊湊,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行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松愉快了。
君子不用青中透紅或黑中透紅的布做鑲邊,紅色和紫色不用來做平常家居的便服。暑天,穿細葛布或粗葛布做的單衣,一定是套在外面。黑色的衣配羔羊皮袍,白色的衣配小鹿皮袍,黃色的衣配狐皮袍。居家穿的皮襖比較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短一些。睡覺一定要有小被,長度是人身長的一倍半。用厚厚的狐貉皮做坐墊。服喪期滿之后,任何飾物都可以佩帶。不是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一定要經過裁剪。羊羔皮袍和黑色禮帽都不能穿戴著去吊喪。每月初一,一定要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霉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干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參加國家祭祀典禮,分到的祭肉當天就食用不放過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過三天。放超過了三天,就不吃了。
嘴里吃著東西的時候不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不要發出聲音吵到他人。
雖然是粗米飯蔬菜湯,飯前也要取一些出來祭祖,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鋪在地面上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同本鄉人在一塊兒飲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