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典av_国产成人a在线视频免费_亚洲av视频在线观看_91欧美日韩_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_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

論語 公冶長篇 2
2020-07-17 1408

 

論語 公冶長篇 2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評析】

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貢提問時講到“不恥下問”的問題。這是孔子治學一貫應用的方法。“敏而好學”,就是勤敏而興趣濃厚地發憤學習。“不恥下問”,就是不僅聽老師、長輩的教導,向老師、長輩求教,而且還求教于一般看來不如自己知識多的一切人,而不以這樣做為可恥。孔子“不恥下問”的表現:一是就近學習自己的學生們,即邊教邊學,這在《論語》書中有多處記載。二是學于百姓,在他看來,群眾中可以學的東西很多,這同樣可從《論語》書中找到許多根據。他提倡的“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對后世文人學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評析】

本章孔子講的君子之道,就是為政之道。子產在鄭簡公、鄭定公之時執政22年。其時,于晉國當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五世,于楚國當共王、康王、郟敖、靈王、平王五世,正是兩國爭強、戰亂不息的時候。鄭國地處要沖,而周旋于這兩大國之間,子產卻能不低聲下氣,也不妄自尊大,使國家得到尊敬和安全,的確是中國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孔子對子產的評價甚高,認為治國安邦就應當具有子產的這四種道德。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評析】

孔子在這里稱贊齊國大夫晏嬰,認為他與人為善,能夠獲得別人對他的尊敬,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這里一方面是對晏嬰的稱贊,另一方面則是希望他的學生,向晏嬰學習,做到“善與人交”,互敬互愛,成為有道德的人。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棁,何如其知也?”

【評析】

臧文仲在當時被人們稱為“智者”,但他對禮則并不在意。他不顧周禮的規定,竟然修建了藏龜的大屋子,裝飾成天子宗廟的式樣,這在孔子看來就是“越禮”之舉了。所以,孔子指責他“不仁”、“不智”。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評析】

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于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只是仁的一個方面,“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評析】

凡事三思,一般總是利多弊少,為什么孔子聽說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這種做法呢?有人說:“文子生平蓋禍福利害之計太明,故其美惡兩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過為謹慎;然其流弊將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官懋庸:《論語稽》)當時季文子做事過于謹慎,顧慮太多,所以就會發生各種弊病。從某個角度看,孔子的話也不無道理。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評析】

寧武子是一個處世為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為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后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對寧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贊許的態度。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評析】

孔子說這段話時,正當魯國季康子執政,欲召冉求回去,協助辦理政務。所以,孔子說回去吧,去為官從政,實現他們的抱負。但同時又指出他在魯國的學生尚存在的問題:行為粗率簡單,還不知道怎樣節制自己,這些還有待于他的教養。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評析】

這一章里,孔子主要稱贊的是伯夷叔齊的“不念舊惡”。伯夷、叔齊認為周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既反對周武王,又反對殷紂王,但為了維護君臣之禮,他還是阻攔武王伐紂,最后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上。孔子則從伯夷、叔齊不記別人舊怨的角度,對他們加以稱贊,因此別人也就不記他們的舊怨了。孔子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評析】

微生高從鄰居家討醋給來討醋的人,并不直說自己沒有,對此,孔子認為他并不直率。但在另外的篇章里孔子卻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而且加以提倡,這在他看來,就不是什么“不直”了。對于這種“不直”,孔子只能用父慈子孝來加以解釋了。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評析】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作法,這在《學而》篇中已經提及。他提倡人們正直、坦率、誠實,不要口是心非、表里不一。這符合孔子培養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這種思想在我們今天仍有一定的意義,對那些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人,有很強的針對性。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評析】

在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們自述志向,主要談的還是個人道德修養及人為處世的態度。孔子重視培養“仁”的道德情操,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從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評析】

古往今來,人們往往能夠一眼看到別人的錯誤與缺點,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錯,也因顧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絕承認錯誤,更談不上從內心去責備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錯誤,不去認真檢查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這是一種十足的偽君子。孔子說他沒有見過有自知之明、有錯即改的人。其實,在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我們見到的偽君子這種人還少嗎?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并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了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么是‘文’?”孔子說:“他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孔子評論子產說:“他有四個方面符合君子的標準:他自己言行謹重,事奉君主恭敬,養護百姓有恩惠,征募使用百姓公正合理。”

孔子說:“晏平仲擅長與人交朋友,時間久了,大家都很尊敬他。”

孔子說:“臧文仲為產自蔡地的大烏龜蓋了一間房子,中有雕刻成山形的斗拱和畫著藻草的梁柱,他這個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子張問孔子說:“子文幾次幾次擔任令尹的職務,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了。(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給來接任的人。你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可算算得上是對國家盡忠了。”子張問:“算得上又仁德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么能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有四十匹馬,他都丟棄不要,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說:‘這里的執政者和我國的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再到了一國,說:‘這里的執政者和我國的崔子差不多’,還是離開了。這人怎么樣?”孔子說:“很清高。”子張說:“算得上有仁德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么能算有仁德呢?”

季文子每次做事的時候都要考慮很多次才行動。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政治黑暗時,他就裝得很愚笨。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的那幫學生志向遠大而行為粗疏;文采尚可但還不知道怎樣來節制自己。”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往日仇怨,因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也很少。”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直說沒有,卻暗地到他鄰居家里討了點給人家。”

孔子說:“花言巧語,表面偽善,用過分恭敬的態度接近別人,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這么認為。把仇恨藏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這樣認為。”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說說各自的志向?”子路說:“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就算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孔子說:“我愿老年人安度晚年,朋友之間相互信任,年幼的人得到照顧。”

孔子說:“算了吧,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便能自我責備的人。”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地方,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趕不上我這樣好學罷了。”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平县| 靖西县| 黎平县| 正蓝旗| 宜兰县| 长武县| 宜春市| 资溪县| 深泽县| 扶沟县| 壶关县| 逊克县| 鄂伦春自治旗| 秀山| 准格尔旗| 新化县| 江山市| 金湖县| 新巴尔虎右旗| 文山县| 嘉善县| 曲阳县| 尚志市| 慈利县| 玛纳斯县| 田林县| 洪江市| 化德县| 绥阳县| 江安县| 兴山县| 砚山县| 肇东市| 陆川县| 信丰县| 三都| 合川市| 马关县| 淮安市| 静乐县| 普兰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