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關于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這段講話,樸實親切、飽含深情,溫暖了億萬人的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執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會治理工作作為社會建設的兩大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大力推進,改革發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1.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關群眾福祉和社會和諧穩定。
增進民生福祉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無論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不斷改善民生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我們的發展不能回應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關系,實現兩者良性循環。一方面,經濟發展是前提,離開經濟發展談改善民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民生改善既能有效調動人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又能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拉動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要通過發展經濟、做大“蛋糕”,為持續改善民生奠定堅實物質基礎,同時又通過持續不斷改善民生,有效解決群眾后顧之憂,擴大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2.社會政策要托底
群眾對生活的期待是不斷提升的,需求是多樣化、多層次的,而我們的國力財力是有限的。因此,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主要是發揮好保基本、兜底線的作用。也就是說,要在義務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滿足人們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同時對特殊困難人群進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他們生活的底線。
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改善民生不能脫離這個最大的實際提出過高目標,只能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拉美、中東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的教訓表明,不切實際的高承諾、高福利、高債務,要么是失信于民、政府垮臺,要么是債務累累、財政危機。這值得我們警惕。
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知屋漏者在宇下。”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要從實際出發,尊重群眾意愿,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群眾生產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難,要千方百計加以解決,能解決的要抓緊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要創造條件加以解決。不要搞那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勞民傷財、吃力不討好的東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錦上添花、花上壘花的虛功”。
要格外關注困難群眾。鄭板橋有一首詩寫道:“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我們共產黨人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更要有這樣的情懷。現在,我國大部分群眾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由于我們國家大、各地發展條件不同,我國還有為數不少的困難群眾。對各類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要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幫助困難群眾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山區困難群眾早日脫貧致富,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努力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要倡導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但不是說黨和國家要大包大攬。要引導廣大群眾樹立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從而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方向,又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身奮斗的目標。“一勤天下無難事。”要鼓勵個人努力工作、勤勞致富,創造和維護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則公平的社會環境,讓每個人通過努力都有成功機會。
對于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線”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為主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織牢民生安全網的“網底”;“突出重點”就是要對重點群體和重點地區進行傾斜;“完善制度”就是要形成系統全面的制度保障;“引導輿論”就是要促進形成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這為進一步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按照這個思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將更加科學有效、扎實穩步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