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其中一段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讀到這段話,我的腦海里產生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當下的語言學習,尤其是英語的學習。不可否認,英語在孩子的學習中占據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然而效果如何,我們心知肚明: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我們的孩子極少有用到英語的時間。語言本身就是一種運用,它需要的是一種運用語言的環境,然而,我們的孩子卻學習的是啞巴英語。假期里也有好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些英語培訓班進行封閉式的英語學習,孩子的長進確實很快,然而回到家沒幾天,家長所交的昂貴的費用因為“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這樣的語言學習環境的存在,像打水漂一樣就沒了。語言學習需要的是“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讀到這段話,我的腦海里產生的第二個想法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這更會讓我們想到“孟母三遷”的故事。環境在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已經無需多言,然而又有多少期待“子成龍女成風”的家長能做到堅和孩子一起讀書,堅持豐富并且完善自己的修養與學識呢?
“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我們在要求孩子的時候,我們自己又該做些什么呢?值得每一位仔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