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說:“豐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災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兇暴,這不是上天賦予他們的資質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們的內心的美德陷溺于環境才造成這樣的。”
孟子認為外部環境會影響人的性情,比如豐年時青少年大都懶惰,荒年時青少年大都兇暴。其中也隱含著孟子的“人性本善”的主張。萬事萬物,特別是人,生來都是一樣的,作為人應該注重后天的深造,圣人也是后天努力的結果。孟子看到了后天社會環境對人的影響,同時,強調應有選擇地接受外部環境,從而使我們思想向好的一面發展。